当前位置:i~政策 > 正文

破解"毕业即失业":6部门启动3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

编辑: 诚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发布时间:2019-01-09 14:11:49

导读:近日,人社部等六部门启动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1月7日公布的《关于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的通知》(下称《通知》)显示,2019年至2021年要组织100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对象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

又一“稳就业”政策出台。

近日,人社部等六部门启动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1月7日公布的《关于实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的通知》(下称《通知》)显示,2019年至2021年要组织100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对象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

《通知》表示,希望借此建立健全支持青年就业见习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确定一批用人单位作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提升见习服务保障能力,力争使有见习意愿的失业青年都能获得见习机会,增强就业竞争力,形成有利于促进青年就业的长效机制。

这一计划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将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也要重点加快解决,促进高质量就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洪坚表示,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破解当前部分青年群体由于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而无法及时融入劳动力市场的困境。

充分挖掘见习岗位

《通知》强调,要把青年就业能力提升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强青年就业见习工作。

该计划面向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并要求对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青年及缺乏工作经历的青年,优先提供见习机会。

按要求,各地要在每年7月初毕业生离校时同步启动信息衔接和登记摸排,及早锁定见习对象,并对登记失业人员逐一调查摸底,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见习服务。

此外,《通知》要求“开发见习岗位”,具体要求各地要根据优势产业发展和青年见习需求,确定一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作为青年就业见习单位,充分挖掘见习岗位。

这些见习单位需要为见习人员提供部分基本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而相关见习岗位应符合青年实践能力提升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术、技能含量和业务内容,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措施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认为,从学校到劳动市场过程中,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该计划相当于架起一道桥梁,再次衔接起毕业生及失业青年与社会需求。

李洪坚表示,目前,许多高校也意识到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就业有负面影响,纷纷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应对,但学校资源有限,而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通过政策鼓励更多用人单位参与其中,更好推动青年群体见习和就业。这有利于解决当前就业市场上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而一些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结构性矛盾。

前不久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扩大就业见习补贴范围。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在国新办新闻会上也指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平稳,但是存在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毕业生技能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存在不一致,使得个别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时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也强调,今年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

适当提高见习单位补贴标准

《通知》还指出,青年见习期限一般为3-12个月,并具体可根据见习人员特点和岗位要求合理确定,并要加强见习全程指导管理,依法维护见习人员合法权益。

同时,《通知》强调要加大跟踪扶持,推出诸多支持和鼓励政策,覆盖见习青年和见习单位。比如,要对见习单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用于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

见习期满,《通知》鼓励见习单位留用见习人员,依法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对符合企业吸纳就业条件的,按规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对未被留用的人员,要加大跟踪帮扶,根据求职意向持续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积极推荐就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指导、培训、孵化等服务,促进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此外,强调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落实,推动任务按期完成,并简化优化见习政策经办流程,以及防止补贴资金骗取、挪用、虚报、冒领等行为。

中国劳动保障研究院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表示,借此,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见习掌握更多技能,大学生学到了东西,再就业时就有可发挥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创业的也有帮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拓展了人力资源,实现双赢。

赵忠表示,促进大学生就业,核心是要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供需不匹配问题,而另一关键是要在大学在校期间就做好学生适应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培养,包括根据社会人才发展需求,适时地调整学科设置,加大对一些方面社会人才的培养。“应该通过政策支持,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权,能根据市场、社会劳动需求做出新调整。”

天津招商网
天津招商网
天津招商网